top of page
精選系列


Oct 27, 2020
搵食還原法
text / ben 「『土』這個字,是由一個加號(+)和減號(-)造成的。」聖雅各福群會的鄭淑貞(Dora),解釋土作坊的標誌,「加多一點公平、健康、誠實⋯⋯減少一點剝削、污染等,就能有多些人歡笑。」這盤生意,怎麼沒提及金錢?沒錢賺,還笑得出嗎?若真以銀碼計算,土作坊的員...
158


Oct 22, 2020
重訪:「平等分享行動」Benson Tsang
「傻人」的「火柴」,還能燒多久? text / ronald photo /andy wong 2011年,《窮得只派錢》曾訪問「平等分享行動」的發起人Benson Tsang。他當時看見弱勢社羣的處境,深受觸動。後來政府向全民派發6000元,他決心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每人...
1,492


Oct 22, 2020
看見看不見 行動不行動
text / dydy 說到尾,這是一個自由主義至上的地方。每個人都有絕對自由選擇如何使用自己口袋中的金錢。 但自由,不等於自私。 我們可以選擇只看自己,滿足個人需要。同時,也可以選擇把視線拉闊拉遠,看見自己其實身處於一個大羣體——當中有年老的、弱勢的;有需要幫助的,有需要...
268


Oct 20, 2020
重訪:「動物同路人」麥志豪
動物也是社區的一份子,為甚麼不能與人共存呢? text / wing lau photo / 山地 + andy wong 距上次訪問 NPV 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麥志豪(Mark)已是七年前,當時在《貓狗不如》中,他力陳政府應尊重動物生命,投放資源予動物福利工作。這...
435


Oct 20, 2020
不人道的毀滅?一條問題兩種答案
text / 山地 安樂死,一直惹來爭議。要無痛死亡,不難,一支叫人大腦麻痺的針藥,可叫人在沉睡中離世,但誰有權也有理去決定一個生命的結束? 只是,對於動物的安樂死,我們卻像理據十足,關心的只是方法是否人道。直到1970...
1,325


Oct 15, 2020
重訪:「生活書院」Eno Yim
無論你的生存空間變成怎樣,你都需要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 text / 桀 photo / andy wong 在2014年,《一小步》曾到訪位於大埔半山的「生活書院」,當時他們仍是營運之初,目的是希望提供一個空間,讓參加他們活動的朋友能重新學習生活。當年的受訪者之一嚴慧英(E...
320


Oct 13, 2020
重訪:「單車牧師」陳家良
text / 彼 photo / andy wong 在2018年,《一小步》與Breakazine 055《睇路!》分別訪問「香港單車同盟」的陳家良牧師,了解他一直以來在香港推動單車通勤的想法。單車通勤,意即用單車作為返工返學的短途代步工具,藉此減輕馬路的負荷,也可以減少...
360


Jun 24, 2020
閱讀清單
上星期,我們收集了大家的閱讀清單,教育局亦發放了選書清單,建議津貼學校購買圖書予學生在暑假時閱讀。 在《末日生活提案裏》中,《木棉樹》前主編黃雅文提到書寫兒童讀物的重點:災難本就是難以避免,面對孩童,更重要的是保持我們的真誠,將災難嚴肅和殘酷的本質清清楚楚說出來。...
563


May 2, 2020
Live like it's doomsday
如果說,2019年香港叫人身陷黑暗,2020年,世界幾乎讓人置身末日。執筆之時,原稱「武漢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造成全球超過280萬人感染,超過20萬人死亡。災難的不可抗力,令生產停擺、流動停止,後來也染疫的英國首相約翰遜更說:「大家要準備好與所愛的人分開。」 ...
285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