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eakazine

重訪:「單車牧師」陳家良

text / 彼

photo / andy wong



在2018年,《一小步》與Breakazine 055《睇路!》分別訪問「香港單車同盟」的陳家良牧師,了解他一直以來在香港推動單車通勤的想法。單車通勤,意即用單車作為返工返學的短途代步工具,藉此減輕馬路的負荷,也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兩年過去,與單車有關的新聞不多,就是最近開了新單車徑、以及社區單車感覺明顯變少了。究竟他覺得現在給單車的路是寬了,還是窄了?



2018年,陳家良牧師與我們實驗由黃大仙踩馬路到紅磡。他提出「15分鐘的路程,單車比其他交通工具都要快」。


過往的訪問文章傳送門:


單車徑多了,但社區單車少了,我們離單車通勤還有多遠?

問:這兩年來,我們見到社區單車愈來愈少,這算是一種倒退嗎?


雖然幾家單車公司發展下來,只剩下LocoBike繼續營運,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市場整合的過程,未必是壞事。民間的需求其實一直沒有減少,例如我在將軍澳所見,LocoBike的車常常供不應求,他們也開展了一些租車以外的體驗活動。早前我私下問過其中一家社區單車公司,對方說,沒落的最大原因,是政府沒收了太多他們的單車,特別是放在市區的,幾乎絕跡了。


問:社區單車被沒收,是不是因為香港人仍未懂得使用,隨處擺放?


其實隨處放單車的情況歐洲也有,香港人不算特別差,問題在於政策和設施沒跟上,「政府唔同」囉。相比起大城市如倫敦、巴黎,坐言起行積極推動單車通勤的城市建設,香港運輸署的思維,由始至終只視之為休閒配套,發展優次自然就放到最後,不少官員的取態是「做晒其他(發展)有位先幫你做啦」。市區仍然缺少單車泊位,單車只能四處放,執法人員處理,就會引用法例第28章6(1)條《土地(雜項條文)條例》,以「不合法佔用未批租土地」來充公它們。


陳家良牧師早前重臨東九龍的人車共融道路線點,該處已經重新劃為「不准踏單車」的地帶。對居民起居更為重要的市區單車設施,依然未見起色。

問:最近政府開放了由屯門到馬鞍山的單車徑,之後還會有屯門到荃灣線,不也是一種進展嗎?


新單車徑的走線,豈不正給我們窺見當中的發展思維?試想哪有人會踩單車從屯門經北區兜去新界東返工呢?這更多是一條給人用作郊遊、消閒的路線。單車是適合日常短線接駁之用,與其他長途交通工具配合,例如我們一直爭取的港島北「超級單車徑」就有實際效用,但至今進度依然非常緩慢。東九龍的觀塘海濱曾經有人車共融的試點單車徑,在試驗結束後也封了起來。其實,這都是發展意志的問題。有決心的,像歐洲一樣,劃條單車線出來做試點都得,完全不難的。


問:那麼在民間有沒有什麼發展?


有業界的朋友跟我說,單車的問題基本就是「路」和「車」的問題。「路」民間基本上控制不到,所以只能盡量發展「車」方面的潛力。例如初創團隊「低碳騎行者」(Eco-Riders HK)最近成功取得了慈善團體的資格,除了月租單車給市民的日常業務之外,也會多推動在馬路上踩車的訓練。另外,元朗也有單車導賞和手作坊,會教授怎樣把單車改造成適合運貨的交通工具呢。


另一方面,香港人也愈來愈多人開始用電動Scooter代步,我覺得是一個好的開始,政府似乎也有意研究電動個人運輸工具合法化,但暫時也只限在單車徑上使用而已。要改變思維,似乎仍有漫漫長路啊。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