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eakazine

重訪: 「天拉吧」 小宇

天拉吧若有天消失了,盼社區能為自己說故事。

text / 陳仔 photo / andy wong



天水圍過去總被標為「悲情城市」,加上地點偏遠,出入費時,漸漸成了刻板印象。2015年,一小步訪問「天拉吧—天水圍故事館」的負責人小宇,了解他們透過藝術創作及說故事,讓人認識自己及天水圍的社區計劃。五年過去,天水圍的居民改變了什麼?



在2015年,小宇介紹了這幅由天水圍婦女們製成的彩帶剪影,當中紀錄了她們的日常生活片段。


問﹕天拉吧由2014成立至今,舉辦了不同的社區活動,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由2014年開始至今,我們一直進行「天水圍藝術實驗室」計劃,舉辦Hea唱會、快閃等,讓街坊以藝術創作來美化社區,為天水圍帶來生氣。後來我們覺得可以嘗試突破平面藝術的框架,便在2018年開始「策動空間工作室」,聯絡街坊和設計師著手社區設計工作。起初只是製作書櫃,後來為街坊設計菜檔空間、辦社區展覽等,藉著設計讓社區設施更賞心悅目。直到現在,我們還能看見「天姿作圍」(天水圍的民間房婦女團體)仍然在用當年製作的貨架! 記得問過一些青年人,天拉吧有甚麼地方讓他們驚喜﹖其中有人說,想不到設計真的能化為真實,看見自己的意見和創作能成為實物,覺得很實在。



問﹕你看到街坊在這幾年有甚麼轉變嗎?


一開始辦活動時,街坊比較被動,我們需要準備多一點,例如要預先設計好活動和工作坊流程。後來與街坊熟絡起來,他們自然更積極參與,甚至由參與者變為合作伙伴。記得有一次和「非常協作」舉辦設計工作坊,就着街坊的需要設計橋底空間。起初我的想法是設計一個封閉空間,將附近地方圍起。但其他人卻認為要善用這些地方,保留開放設計。然後他們運用了各人的專業和經驗提出了許多建議,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現時天拉吧不時會在Facebook 做直播節目,其實這事也是由街坊推動。第一次做直播節目,連討論題目也是由街坊主動構思,決定來一場新市鎮大對決,比較天水圍及將軍澳社區的相異之處。由這事例可見,我們的角色漸漸改變。換作是以前,可能要先安排5次教授網上直播的工作坊,街坊才能正式行動。但現時情況大大不同,我們要做的,是放手,讓街坊多嘗試。


去年八月,小宇聯同藝術家楊秀卓在天水圍天瑞路橋底,帶領街坊以彩色膠紙,佈置空間。


問﹕你怎樣形容現在的天拉吧?未來會有甚麼方向?


天拉吧到現在走到第六年了。過去,媒體總喜歡報導我們成功、特別之處,但社區工作不能單靠曝光率,鎂光燈背後需要許多的思考和長遠計劃。即使是自發辦活動的街坊,也會面對長遠發展的考慮。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工作,不同的人生計劃,很難持續為社區長時間投放精力。而我們也會面對資源不足、人手等現實問題。現在的天拉吧除了是活動搞手,也成了聯繫各組織、單位的中介者,這些身份需要有人持續下去。



問: 天拉吧和天水圍一起走了六個年頭,你對這個地方有甚麼體會?


天水圍的確比過去變得更有活力,但有時也像個平衡時空。社區包含不同的故事,引起不同的情緒和感受,有時是不易消化和梳理的。記得去年戲劇演出綵排後,有街坊分享到面對社會的無力感,既是沉重,又使人無奈,安慰的說話像變得不太真實。我其實也來不及整理,但作為社區工作者,唯有專注手上的工作,相信自己所做的仍會帶來改變,也讓街坊在天拉吧找到自己的身位。


有位前輩曾對我說﹕好的社區工作者就是,即使他走了,社區仍然存有活力。如此看來,若問怎樣才算是天拉吧的成功? 大概是即使天拉吧消失了,街坊已能夠一起走下去,讓社區繼續為自己說故事。




過往的訪問文章傳送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