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垃圾修行者的日常


Maria

半職家長教育工作者,全職垃圾修行者。好讀書,愛故事。重人情,也惜物資,從自己生活出發,致力推動減廢,護生育土。

 

以前日常出街行頭:身穿當季法蘭西B記Tee及牌子褲,腳踏西班牙「露營者」鞋,手挽B記皮袋。重點是,隨身物品,一定要名牌,於焦點商場或出外旅行時購入。

今天出外行頭:以親友轉贈的二手衣物二手鞋為主,雖說二手卻是簇新和有牌子的,有時還會穿上支持手藝人而訂造的衣物,手袋不需名牌,以實用為主,隨身物品,多是從免費市集取來,或救物的戰利品。所謂救物,是我等環保人的特別用語,即從垃圾堆中篩選出仍新淨有用的。現在,我的行裝必帶備手套,預備隨時救物。

由消費狂激變成環保人,不因中產下流,只因某次見識過大量物資林立的垃圾站,不少在名店要用數千元買回來的衣物,仍扣着某社福機構的二手店小紙牌,就這樣跟其他幾百件舊衣被打包棄置,忽然驚覺:以往以為把當季衫洗淨捐去社福機構,就無愧天地心安理得,原來仍一樣暴殮天物。

於是,數年前,我開始在垃圾中修行,從垃圾堆中反思生活。

在垃圾場中修行

勿蔑視垃圾,垃圾本身好有內涵,它承載很多人生活的痕跡。垃圾揭示我們是誰,也準確反映我們的生活。修行首先從自己製造的垃圾開始,我把每日扔掉的分類回收,就發現買了太多不需要的東西,其中罪魁禍首是綑綁式銷售下買回來的商品,例如買一送一的食油,試過全新的一大樽就擱在一旁直到過了期,惟有用來做家事皂。

留意自己的,漸漸也留意我城的其他垃圾,經過垃圾站不時見到新淨的傢具,有時還有數以卡板計(搬運貨物的承托木板)的神期食物(一般人所說的過期食品)被棄置。曾見神期有機麵粉、神期凍肉與芝士,若在超級巿場每一小包可賣近百元呢。每見如此盛況,就即時拍照寫明地點,放上網讓合用的人自己取去。

留意垃圾日久,好快就能發現垃圾中的異類,例如垃圾站明明在鄉郊,卻有大量傢具,或海量冬天衣物,何解?前者是搬運工人取近捨遠,後者是該處方圓不遠有處理舊衣的回收場。

說到舊衣回收場,也試過與吾友一起追蹤廠區某垃圾站的舊衣來源,發現每晚那廠廈每層的垃圾桶都堆滿冬天衣物,當中不乏質地與手工俱佳的名牌衣物、來自澳門的校褸,甚至仍掛着社福機構二手店牌的衣服。後來,我們慢慢知悉對二手衫有需求的多是熱帶地方,少數族裔商人收下回收箱的衣物後,只選取合用的夏季衣物、鞋、手袋等運走,冬季衣物每晚就這樣傾倒。我是發誓不再亂買衣服,讓自己成為塞爆堆填區的幫兇。

修行之深化

物以類聚,人以羣居。因着垃圾修行,相交了一批惜物的有心人,吾友推行垃圾審計,當然支持。至今已斷續參與了一年。垃圾審計者,就是要從那一袋袋棄物中找出可回收的物品,分類回收,計算可回收物資重量及篩選剩下的垃圾量。我視此為進化的修行。

打開垃圾袋摷垃圾,簡直是對五官的大衝擊,一試難忘。視覺上可以見到冷飯菜汁糾纏於鋁罐紙張上;嗅覺上則有各式發酵味道。聽覺,不單有金屬玻璃相觸的聲音,有時更會有音樂─ 我見過只是外盒鋪塵的音樂盒被棄,扭動後還能傳出輕柔音樂。味覺,見到顏色香味仍新鮮的食物,會想吃;而見到顏色陰鬱的廚餘,加上那陣酸臭的發酵味,當然想吐。手之所觸,時有物外之趣,有時有些被棄的物資簇新,就清潔一下再轉交知情又不介懷的合用者。

除垃圾審計外,另一修行的道場是清場。不單是搬屋清場,還有搬寫字樓、搬店舖、清倉,甚至是清空幾層樓的老人院。因為清場,我去過拆遷前的屋邨、村屋,去過豪宅,見識過甲級寫字樓商廈的另一面。清場要處理的物資更複雜更廣泛,事前聯絡及事後分發物資,雜項紛陳,要明細分類。以為清場剩的都是陳舊物品?啊,不,我見過400對全新名牌女裝鞋;佔工廈四分一層的書倉,全是英歐全新書籍;甲級寫字樓那次更有大量的新簇簇的文具及廚房用品。林林總總,目不暇給。那幾百對鞋,在社區免費市集中送出了;那批書,由多間學校承接;其他新淨明細雜物,也在幾個地區快閃中送出。當處理過後,就會更寡慾,常笑說:「萬般帶不走,做乜搵來搞?」

垃圾修行,已經不止於斷捨離,也異於專業拾荒的變廢為金,而是不斷反思個人的所需所要,個人與物質的關係,個人與其他人的互動,是否一定要透過買賣?脫離買與賣,人是更自由了。

 

垃圾修行者的行裝

1.隨行心態─ 垃圾修行者,必須具備以下心態:感覺良好不是因為買得起擁有得多,而是,我可以與人分享更多。

2.必備手藝─ 自己識修補,自己識煮食,自己識做清潔劑,搞定以上3個面向,就更不怕百物騰貴,即使資源匱乏,自己可以掌控生活。

3.救物裝備─手巾必備,這是孩子幼稚園的汗巾;雨傘必備,防雨防曬;自備水壺,撲水方便;自備飯盒與食具,裝下剩食;自備勞工手套、口罩、防蚊防蟲香茅油,方便隨時救物。

4.衣履輕便,方便行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