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志光:檢測? 香港根本身不由己



(原文刊於 Breakazine 037 《種毒》 ,2015年5月出版)

text / 芷寧 photo / andy



到文錦渡禁區前,跨境運菜車在旁邊飛馳,煙塵頗大。


這裏是大陸蔬菜抵港的必經關口,再向前走就是食品管制中心了。香港有機農業協會創辦人林志光(Angus)還任職綠色和平的時候,曾經來過這裏,監察政府替進口蔬菜把關的情況。


話說由2004 年至2014 年,政府公布的食物檢測合格率,都介乎99.5% 至99.9% 之間,安全程度簡直無懈可擊。16 不過幾年之前,綠色和平揭發政府誇大抽驗菜車百分比;又發現市場上的蔬菜農藥超標問題嚴重,完美的數字底下,似乎有待補漏之處不少。幾年之後的今天,重回這條關鍵的食物通道,林志光不無感慨。「香港現時逾9 成的食物是進口的,差不多是全世界最高淨進口的地方之一,比新加坡還要高。但政府若不打算保護本地農業,也就得確保香港的食物市場安全吧,但其實政府至今都沒有做好這件事。」


菜繼續在旁邊高速掠過,把人嗆出了幾聲咳。香港人,可略過了什麼?



抵達街市之前


翻查一下資料,香港蔬菜,92% 都來自大陸,但規管卻跟一般大陸菜不同,只因供港菜也行「一國兩制」,理論上相對嚴謹。程序上,註冊的供港菜場會先由國家質檢局負責源頭管理,定期派員巡查視察;蔬菜批次到抵邊境時再由出境口岸檢驗檢疫部門對菜車作隨機核查,亦會定期抽取樣本化驗。來到香港關口後,港府循例作行政抽檢,間中核查鉛封和貨物上理應必備的標籤。


進口以後,供港菜可經公營機構蔬菜統營處或其他批發市場分銷,亦可直銷至零售點,如百佳和惠康兩大超市的直銷系統。菜統處和兩大超市有自設化驗室,政府2006 年成立的食物安全中心亦有定期在批發和零售層面作抽驗。



效率與安全的取捨


如此聽來,故事確實相當美滿。但按林志光的觀察,實有隱憂。「因權責之限,若無海關介入,食環署在文錦渡只能作行政檢測,即是非強制性的,貨車可自己選擇駛或不駛入站內被抽檢,這樣測到有問題的數字自然甚低。」


當年做調查之時,林志光便曾躲在管制中心附近「數車」,斷續待了一個月,發現絕塵而去的「飛站」車甚多,每天都有大量來源與質量不明的蔬菜直接流入香港市面。即使食環署會跟海關聯合行動,強制堵截車輛,但跨境貨量巨大,每天有約270 架次的菜車過關,17 效率與安全之間,只得取捨。到今天再翻查一下,2001 年檢查的運菜車數目為75,353 輛,來到2013 年卻只抽驗了32,721 輛,竟然少了近半,但官方公布的整體食物合格率,還是照樣無懈可擊。這樣的數字遊戲,可謂吊詭。



市場總比監察快


但管好了文錦渡,是否就已足夠?「現在通港關口多,卻只有文錦渡設蔬菜檢測。但實際上每個關口都可以運菜進來。現時跨境物流既大,你用密封貨車運幾十籮貨進來,誰知道是菜?不然用人手逐少逐少拉過來,一樣通行無阻,問題是中港貿易非常頻繁嘛。」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林志光指,走私在行內早不是祕密。早前亦有傳媒揭發,每天深圳羅湖口岸聯檢大樓天橋下,有大陸菜商將走私菜重新包裝,運來香港,當中更驗出有菜心苗的農藥「毒死蜱」殘餘超標達38.9 倍。


可是過了抽檢,就等於安全嗎?根據官方文件,文錦渡「快速測試」檢測的除害劑殘餘包括水胺硫磷、甲胺磷和其他有機磷類除害劑、氨基甲酸酯類除害劑和擬除蟲菊酯類除害劑。


「有些全面禁用的農藥反而假定了不會有殘餘,testing package 就不計算在內了。」林志光又再苦笑。「市場速度總是比監督的速度快,要搵錢嘛。比如激素本用於園藝,但現在內地種菜也會用激素,好調控植物生長速度、大小,讓菜生得『靚仔』一點,但這些激素其實唔會check。」


來到批發層面,百佳、惠康自設的化驗室,在商業運作的大前提下,規模、測驗方式等資訊固然封閉;菜統處的化驗室,在回歸之前還會定期向外公布結果,但回歸以後已不再公布,化驗室的定位轉為向顧客提供服務。至於食物安全中心到批發和零售點的官方抽驗,怎樣挑選樣本等細節,也不透明。「其實公營機構或政府負責的是關乎大眾安全的事,公眾是否也應有知情權呢?」難以監察,也就只能被動聽命了。



無法不理上游的事


那下游難做,源頭監管又有可能嗎?按過往3年計算,食環署底下負責巡查大陸供港菜場的人手只有1 人,平均每年亦只巡查了16 個供港菜場,僅佔463 多個供港菜場的3.5%,比例少得可憐。可是,中國那麼大,香港管得到多少?「近年因為污染嚴重,供港菜生產基地確實慢慢移去了更遠的地方,如寧夏、山東。可能土壤是安全了,但又更難做源頭追蹤,那些地方執法又相對寬鬆,好難搞。」實情是,小小的香港市場想監管整個中國龐大的經濟體系嗎? Mission impossible。


說穿了,香港食物的不方便真相,是無論香港單方面接受或否,大陸的生產文化、環境保育、食安執法,全都在影響香港,並且是生命攸關,但香港人呢,冷然漠然。更莫說政府正自我定位為食物鏈末端,由1980 年香港還有30% 糧食自給率,到1997 年降至13.9%,到2012 本地蔬菜只佔整體生產的2.3%,自從政府將生產權利拱手相讓,危機早已種下。一有什麼事,誰來救你?


「所以說,一個社會若缺乏本土農業,只發展金融和服務業,其實就只能陷於被動了。但為什麼我們連危機感也沒有?那是因為我們對食物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雪櫃裏面和餐桌上面;小學教食物也只教食物金字塔,雪糕要少吃,菜就要多吃,整個食物系統都不見了。這樣下去,問題是不會改善的。」林志光最後忠告。


由文錦渡返回市區,猛然發覺,這禁區原來比想像中貼身得多。可是世間問題雖兇猛龐大,人貴於能夠找到自己可以努力的位置。林志光近年一邊關注香港政府動向,一邊投身內地農村發展,推廣生態農業,嘗試由源頭做起,可謂找到了他自己的路。那我們呢?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