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探索「老的美學」 ── 專訪《那一天我們會老》美術總監胡卓斌


「你覺得這期Breakazine!怎樣?」

一邊翻閱最新一期《那一天我們會老》,胡卓斌一邊笑着問道。就好像一個魔術師試探着:你能看到我在入面玩了什麼花樣嗎?

面對如此簡單的問題,竟一時啞口無言。看見的第一印象無疑是「好靚」,而對於「靚」如此深刻的原因是,它竟然與我們的老年拉上關係。

在退保諮詢鬧得熱哄哄的當下,很多人的焦點都集中於「貧窮」、「抵唔抵幫」、「要俾幾多錢」的概念上。在講求自食其力、「自己顧自己」的社會,年老意味積蓄愈發減少,更包含一種生活時刻缺乏保障的恐懼。當老的想像只剩下不安和恐懼,人自然選擇避而不談,同時間也拋棄了老年的美好。

當坊間很多評論和出版都已經將退保的爭議「講到爛」,阿卓在設計上更看重的,便是嘗試探索一種「老的美學」。

重現老的活潑與美感

「設計時我一直想,如果『老』一般給人一種蒼白、了無生氣的感覺,那麼怎樣可以稍為消除讀者對它的害怕和恐懼,讓他們願意閱讀有關老去的事,甚或覺得,原來老也不是太差?因此,我就有了這次封面設計的想法,希望營造一種生機。」阿卓刻意請來一對雙胞胎,活潑地扮演現在及老去的自己「共處」,表現青老命運相連,並以大自然為背景,在專題攝影師Tommy的鏡頭下,以輕鬆柔和的手法,帶讀者走進老的世界。

但走過引子的部分,100頁的厚實內容,「要讓大眾覺得老也不是太差,其實很難,也很少人覺得老人家可以是漂亮的。」但設計師的直覺就是,當回看馬照跑、舞照跳,夜總會林立的年代,「其實這些老東西很美啊,只是被人漸漸遺忘而已。」卓決定從風物切入,加插大量70、80年代的圖像。譬如封底「保障」的圖案,便是源自保心安油的標誌;又如「老字典」的部分,便選取了和昌大押、冥通銀行、雙妹嘜花露水,甚至壽星公煉奶等老香港元素進行二次創作。包括編輯在內的製作團隊,更特意到彩虹邨搜羅舊式地磚及枱布花紋,作為書中花紋設計的基調。

「舊式花紋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種舊式設計,更是一種老的智慧。透過舊式圖像配以富現代感的排版設計,打破讀者的印象,感到老的人、事、物也是有趣的。對老一輩而言,更有一種親切感與共鳴。如果老人家看到後說:『以前屋企個地下就係呢隻磚嚟㗎啦!』這樣就好了。」阿卓笑說。

用哀傷的美帶出想像

為了更準確地刻劃內文期望呈現的感覺,阿卓總喜歡找不同Artist合作,探索更多可能性。「香港的Artist並不差,只是缺乏平台展現他們的價值而已。」例如Part A「老的字典」,便收錄3張由版畫師胡詠樺創作的版畫。「開始留意版畫,是源於去年於東京觀賞展覽期間,無意間看到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版畫,便喜歡上了。」阿卓認為,版畫的美,帶有一種獨有的哀傷感。「其實設計的時候,本來曾考慮以portrait的形式呈現,但portrait精於描繪神態,實感較強。而版畫能充份呈現夢想無法實現的哀傷,具體地描繪出『由想像到現實,被打落凡間』的無奈。」阿卓期望版畫的想像,一方面讓受訪者看見他們的期盼,同時亦讓這種期盼的美告訴讀者,老其實是可以很靚的,只是我們很少認真想過而已。」

怎樣走出恐懼,與老共存,甚至發現當中的美,非為逃避現實殘酷,而是為了讓人對將來仍抱有奮鬥的動力與盼望。一本出版物的努力,其實也在呼應當刻社會的需要。

text/ Dorcus photo/ 追

 

更多精彩內容:

Breakazine! 043 《那一天我們會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