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天水圍桃花源記(節錄)


要對付退休之痛,就要狠狠地不玩資本主義的遊戲,行社區共享經濟模式(sharing economy),簡單來說亦即是重回到「以物易物」(barter),打造「免費社區」。「一來解決通脹問題,二來讓老人家可以參與社區,重獲身分,這個很重要。」

但世上怎可能有免費社區?「你說不可能,因為你被資本主義荼毒太深;但追本溯源,生活其實是免費的。」免費也者,指的是不用錢消費,而非「唔使做」,姚松炎說,世上不應有「不勞而獲」,但免於用錢消費的社區卻是可能的。

他說這樣的實驗社區,在香港有,而且非常成功。「『天水圍社區協作平台』做得很不錯,只是冇人知道,我認為它是香港搞社區可持續經濟中,最成功的。」他永遠有盼望。

但我們仍是狐疑,姚松炎所說全港最成功的「桃花園」實驗場,怎可能座落在有「南長實北領展」之稱的天水圍──一個菜價比灣仔還貴的社區、位處偏遠的天水圍城、充滿貧窮問題的悲情城巿?

阿彭:建立時間本位的經濟系統

「我們是用『資源為本』的角度看天水圍;你若是『問題為本』,這個地方有太多解決不到的問題了。」關注 綜援檢討聯盟的阿彭說,在她眼中,天水圍最大的資源是有農村包圍城巿,還有許多長者是新移民,自小 耕田,一拿起鋤頭就回復活力。他們在 年起就 把荒廢了的農田復耕,開始了他們的第一產業。

「社區經濟,離不開生產、消費或交換。假如只有消費者互相交換物資,欠缺生產,這經濟系統是不可持續的。」阿彭儼如經濟學者般,評論香港的經濟產業結構失衡。他們處理天水圍產業單一的方法,也相當經濟學:先是建立生產系統,包括農田生產與社區生產,後者就是用到街坊高超的手藝進行食物加工;然後是社區銷售,部分就到區外分售,賣完所取得的再落回社區分配,叫社區經濟活力再現。有趣的是,整個經濟系統,除卻區外的,都用上「時分券」作交易系統。

問她們現時第一產業的「GDP」,她說是一年「700萬時分」,若按他們的換算, 7萬時分等於創造了 7萬個勞動力,可兌換等於港幣10多萬元的貨品;再問到一年他們的社區總共創造了多少財富,她說是 15萬時分,若按他們400會員計,每人每年平均就創造了200 小時的勞動,約可換港幣6,000 元的貨品,亦即是說,一個月就可慳500 元。

阿彭說,街坊都有兩個銀包,一個放時分券,一個放金錢。「以前在銀包放500元,很快就用完,現在錢就好像用不完。」他們的會員,沒有義工,每人都是勞動者,耕田、食物加工、整理資料、教DIY 班,都可按工時賺取時分券;賺來的時分,可用來上網絡搞的DIY 班,也可在天秀墟買菜、在他們每月一次的墟巿中,購買日常用品。

讓全港成為免費社區

時分券這社區貨幣,成了以物換物的媒介,也把社區各活動與人聯繫起來。對於姚松炎來說,時分券是以時間為本位的經濟系統,能對抗資本主義的惡。「你想每人一天都只有 24小時,若以時間為本位,誰也不可累積無上限的財富,連貧富懸殊的問題也有助解決。現在醫生這些專業,每小時收你2,000 元,但最低工資只是­­ 33元。但用了時間做單位,起碼會較對等。」

他不斷鼓勵,要把時分券發揚光大,不單基層使用,更要擴闊全社區不同階層,招募多些專業人士用時分券提供醫療、陪診、法律服務,才能有更多協作;而且還要衝出天水圍,成為主流貨幣。他興奮問:「假如香港政府由他們執政,香港是否更有希望?」

 

想體驗成為這個社區的一份子?快點報名參與這次體驗日吧! 詳情:

-------------------- . 日期: 體驗日- 5月21日(日) 10:00am - 6:00pm 行動日- 6月25日(日) 10:00am - 6:00pm * (*暫定日期,確實日期請留意稍後公佈) 地點:天水圍社區協作平台(天水圍天悅邨悅貴樓地下12室) 費用:每位$5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