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實習筆記:記在60 天凝視後


「我哋今期做垃圾。」實習之初,編輯們常如此開玩笑,經歷60天由林林總總的垃圾帶來的感官衝擊之後,還可笑嗎?100多頁,會否轉眼淪為廢紙?

每次認清現實,都難避免無力感浮現,讀者如是,編輯也許更甚。到底編輯們一路是怎樣走來的?這刻的我,略懂。從製作書誌的過程中,我們習得某種抵抗無力感的意志,以致我們在無力中仍勉力告訴讀者:我們不單期待你把書看完,更希望你有改變和實踐,知行合一。

籌備這期書誌期間,我們進行了一個小實驗,在兩週間收集同工在辦公時間內生產的一切垃圾,記錄這團隊有多「廢」。當初以為儲垃圾毫無難度,過程中才發現一些漏洞,令結果的準確度有限,例如同工甲乙丙丁鼻敏感發作時所包的「雲吞」,基於衞生考慮,不作保存。吩咐了大家「好似平時咁就得」,原來不可行,一旦意識到要儲垃圾,喝一罐汽水、開一包薯片、用一塊紙巾的意欲,都不由自主地收斂起來。最終,耗費的紙張並不如預期般大量,零食包裝倒有不少,環保減廢的使命似乎敵不過口腹之慾,我們會狡辯:無零食,點開會,點寫稿,點生存?這一期,我們在「開唔開薯片」的掙扎中度過。

還不夠震撼

在實習期開始前幾天,7月30日,還未坐過辦公室的椅子,先到南丫島看垃圾,給「凝視垃圾」來個預習。朱漢強和他的朋友Wesly領着我們到滿岸發泡膠的無人灘,走過沿岸巨石去看海蝕洞。一步一步踏在發泡膠上,發出很尖很難聽,不該在海邊聽到的聲音。不遠處有斷腳的膠椅和漏氣的籃球,也不該在海邊出現。那不是尋常的情景,但眼睛很誠實,畫面不夠震撼。我們必須有強烈的影像刺激一下讀者。那就糟了,咁多膠都唔夠震撼,點算?

8月尾的週日,這一期的工作正式展開,我們參加了龍鼓灘清潔行動,3個人兩個小時內共撿拾了近200隻鞋和200個膠樽,陳列出來時引來注目,有人更打趣說左腳的鞋比右腳多。勞累在幾天後消散,再看用心排列後攝 下的成果照,又不怎麼樣了。連我們也不痛不癢,更何 況不在場的人?

9月21日,多得地膽帶路,我們得以深入新界東北,一 睹各種廢料場及泥頭傾倒處的面貌。泥頭、衣物、廢鐵 隨處堆積,從出版角度看,我們仍嫌量不多,拍出來沒 效果;到了非法廢料場,在重重鐵皮的外圍,「閒人勿 進」的字眼處處可見,一個緊接一個的閉路電視,像在 告訴我們非法處置廢料的工序正在裏面進行。還好當天 借來了航拍機,才能揭開私人廢料場的隱祕,總算拍下 了令人滿意的影像,可以收工,卻難釋懷。「私人地 方,佢哋鍾意點就點㗎啦。」當他們製造的污染要由大 眾共同承受,我們仍只能如此慨歎嗎?

好好的感覺垃圾

都市人對垃圾是沒感覺的,因為垃圾都被封存在黑膠袋 裏不見天日。黑色膠袋太好用,好用在它把使人生厭的 掩蓋,不用猶豫,手往垃圾桶裏一扔,一件垃圾便從視 線範圍裏消失。之後呢?那是黑色膠袋裏的事,看不見 了。這60天,我們要把封印打開,好好的感覺垃圾。 很落寞,很孤單。我家裏牀上那隻抱了20年但洗澡沒20 次的貓公仔,可能比它們更殘舊更邋遢,卻過着比它們 好的命。如果沒有打開黑色膠袋,恐怕不會承認,是我 們習慣把錯置的資源都貶為垃圾。

要看垃圾,大街小巷也有獨特的垃圾風景。為了拍攝清 晨時分垃圾滿布的街頭,9月尾有幾個清晨,天未亮已 拿相機腳架出動。整個清早,一見垃圾桶就蹲在它面 前,替它拍寫真似的,編輯們笑說我快愛上它。此舉是 有點突兀,引來奇異的目光,但其實惹人側目的該是垃 圾桶周邊的狀況。垃圾桶上放了一雙黑布鞋,垃圾桶旁 邊又堆了垃圾袋,原來市民眼中,垃圾桶都可以隨意延 伸,總之一覺睡醒,垃圾桶裏外的垃圾都自行消失。

今年9.28,都是執垃圾,我們把垃圾審計帶到港鐵站。都市人的生活場景必定包括港鐵站,我們希望揭示貼身而被忽略的現實。從早到晚,入閘,收集膠樽,出閘(甚至被罰錢),定時重複,期間要把膠樽稍作清潔。最後,一口氣把所有膠樽散落月台,精神非常繃緊,拿著相機的手一直在抖,心知要快快快快快,一定會被港鐵職員驅趕,幸好最後總算順利完成。這是一次玩得很盡的行動實驗。

縱使不是我的誰

第一次負責訪問,成哥(化名)跟我談了兩個多小時,還好在他哽咽之際,我的淚沒流下,不至於失禮,但那糾結兩晚也不散,或者學會放開,也是實習生要自修的課題。

做Breakazine!要對世界有感覺,對我城更有感覺,不過同時要有篤定的信念,知道自己的位置,不然很快就會被無力感的反撲迫至沒有感覺。城市人生活的殘餘,由清潔工友善後,很多人沒把他們看進眼內,因為他們一直跟垃圾共存。聽着工友們道出辛酸的故事,當刻滿腔熱誠想要扶助弱勢,可是,慢下來就會看透,要挑戰的是制度與霸權。然後,得悉很多默默耕耘已久的有心人,甚至團體或組織,已經如此努力,也只能撐着,期待改變來臨。我們能做多少?又能改變多少?

在傳媒作實習的,也許要學與無力對抗,站在無聲的一羣之中把聽不到的話傳開,確實不易。物與人、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在不同人有不同重量,也真心期待你看完整期書誌,能抓得住選擇減廢的根據,從生活細節開始改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