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延伸報導:一個不能失去的勞工視野 - 訪惟工新聞


在 Breakazine 052《職場臥底行動》裡,我們記錄了一系列職場臥底的求生故事,理解打工仔面對剝削時,需要得到合適支援和發聲渠道。我城有不少默默耕耘支援打工仔的民間組織,我們將會有一系列網上報導,讓讀者理解他們的處境,和聆聽他們堅持為工人服務的心聲。

 

「惟工」的「半職工」阿飛(左)與由2013年當「惟工」記者至今的擔竿(右)

早陣子,與前線勞工相關的新聞頻頻發生。可記得年近七旬清潔工婆婆被指於荃灣萬寧分店偷竊印花惹起公憤;長沙灣海麗邨外判清潔工疑被外判商剋扣遣散費,引發罷工;九巴司機組成「月薪車長大聯盟」爭取更好待遇……,忽然間,這些基層勞工忽然由無人關心變為鎂光燈下的焦點。

但之後又如何呢?在網絡時代的資訊洪流中,多沸騰的新聞事件都被快速淡忘;前線勞工的疾苦,像小個小浪花,甫出現一會,又再被其他潮流討論所掩蓋。要寄望媒體長期為打工仔女發聲?可惜在hit rate 就是王道」 的世代,勞工議題要麼沸沸揚揚要麼側重悲情,,對於深入的探討,就無人問津。難得竟然還有一家民間媒體,自2013年貨櫃碼頭工人罷工,堅持做一個「專注工人」的新聞渠道。他們是「惟工新聞」

只以工人為主角,報道與打工仔相關的議題,的確有點難以想像。工人權益雖然關係你我,卻絕非主流視角。但堅持角度不變,正是「惟工」的可貴之處。由2013年當「惟工」記者至今的擔竿:「這麼多年來,我們不斷寫有關工傷、外判制、移民家務工等議題,一直都無變過。主流媒體在討論這些議題的時候,少不免圍繞一些悲情故事。」

「我們卻覺得在這些淒慘畫面以外,更需要理解的是為什麼香港會有這種制度,而不是只把事件視為一個個體的問題。」

的確,報道速食化、碎片化,即使表面上「又快又準」,卻令我們在新聞洪流中看不見整全的現象。堅持一個角度,也就是在不斷累積以勞工故事,這些故事會拼湊出一個比較整全的勞動處境。

工人媒體與工運不可分割

或許有人質疑,作為一個小網媒,即使一直專注做好勞工報導,始終覆蓋率有限,能夠製造多少迴響?擔竿說,明白「惟工」產生的影響比主流媒體為少,「但我反而覺得很多人將媒體和勞工運動過於分割,不理解有一家專注以工人為本、為他們發聲與充權的媒體,有多重要。」

「惟工」的「半職工」阿飛舉例說,貨櫃碼頭罷工即將兩週年之際,幾份免費報紙竟然為國際貨櫃碼頭公司(HIT)出鱔稿,找來一位年輕美女實習生示範『揸機都唔係好難啫』。經歷過碼頭罷工的阿飛感到特別憤怒:「為何『揸機』工人要走出來罷工?正是這間HIT碼頭公司設備殘缺、工時超長,造成大量勞損甚至永久傷殘。」「惟工」針對這場公關騷,推出了文章反擊,為讀者揭穿鱔稿背後的殘酷現實,將工人真正面對的處境說出來。

尊重工人的編輯方式

為了令工人的聲音得以完整被呈現,阿飛說,他們會作出一個傳統媒體較少用的做法:就是給受訪者讀一遍寫成的訪問,「覆稿」之後才將報導出街。「我們要跟受訪者維持一個平等的權力關係,讓他們有 last say,確保編輯不會因推高 hit rate 而去扭曲當事人的故事。我們相信認真聆聽,認真書寫,會令工人感到被重視。」

相對於主流媒體著重「持平」寫作,表面上不偏不倚,卻忽略了工人本身就常處於被滅聲的危機,過度的「對等」反而造成了對工人的壓制。

「我們會盡量嘗試聯絡當事人了解詳情,以他們的利益為先,令打工仔得以道出真相。」

有時,少不免有點感觸,因為有人默默地為勞工寫作,但是勞工本身也未必知道有這些有心人的存在。不過阿飛在「惟工」寫了五年文,熱情卻從未因此冷卻。「可能我訪問一位侍應,另一個侍應讀到那篇訪問,他可能會因為那篇訪問去思考自己面對的問題。我們覺得不是一篇文可以做到什麼,而是很多篇文,以這種真誠的態度來做,總會帶來一些影響。」

擔竿則特別提到,即使今日社會氣氛叫人無奈失望,但望向勞動階層,有時反是一種鼓勵:「所謂政治低氣壓只是從某個角度去看,實際上是有很多人在努力中。例如早陣子的海麗工潮,那班工友士氣高昂,你很難說他們是在低氣壓當中。很多時,工人的鬥爭也為其他人帶來動力。」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說的大概也是這個畫面吧。

 

立即到網店補購 Breakazine 052 《職場臥底行動》 !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