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誘導多重感官的立體設計


陳曦成

書籍設計師。香港理工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士,倫敦藝術大學坎伯韋藝 術學院書籍藝術碩士。愛書,愛體驗書的好質感,更愛文化造書的過程。

雜誌《100毛》創辦人林日曦說:「現在的網民說,凡是過了 24 小時的水不能抽。」

在現今以網絡與社交媒體為生活主軸的年代,大眾沉醉於視覺虛擬世界,習慣閱讀能刺激眼球的文字。 手機上的資訊是多麼的快捷便利,受眾是多麼的尖銳敏感,但真正接收到的內容卻是那麼的零碎散亂,一剎那的快感過後,腦海中根本留不低隻言片語。在這樣碎片化的閱讀下,讀者完全不能把「資訊」 轉化成「知識」,更難以把「知識」進一步沉澱成「智慧」。真正能讓人心得以靜下來慢慢細嚼的,始終是書本。身為書籍設計師,我的工作是把作者的聲音實體化;從意念開始,抓着文本中最能挑動讀者思覺和感官神經的部分,一步步以細節說故事,引領讀者進入深度的閱讀世界,留下深刻的記憶。

我曾經設計關於中國文壇巨匠老舍的一本書-《老舍之死,口述實錄》。此書講述在文化大革命時,老 舍被批鬥後,選擇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自此引發其死亡之謎,到現在仍充滿懸念。作者傅光明與鄭實訪問了與「老舍之死」相關的人士,包括其妻子、兒子、文化界人士、當年的紅衞兵及打撈其屍體的人等,拼湊出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圖畫。

這是一本 15 萬字的訪談錄。我初接到這個案子時,一直在想,怎樣才能把它設計成既感傷、且具文學氣息的書呢?老舍是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究竟他當時受了多少凌辱、感受到多大的痛苦,才會走向自殺的深淵呢?要明白箇中煎熬,我當然回到書中去找答案。這部作品是紀實文學,對談的真實對白觸動了我,慢慢揭開醜陋的真相,讀後讓人心碎。我認為書籍設計最根本的還是看文字本身,文字若能感動設計師,設計師必能想出好點子,不會辜負好的文本。

模擬老舍死前最後一幕

讀畢全書後,我決定替此書營造出灰暗、沉重的氛圍。首先,我選上 350gsm 灰卡作為封面紙,印上老舍神情落寞的肖像照。灰卡表面的纖維與碎屑所表現的粗糙感,深化了黑白照的質感效果,勾起舊日的情感。我再把奶白色的滑面書腰套在灰色封面上,表現雙重的層次與質感。在書腰上,我特別選了冰心對老舍的感言:「我總覺得他一定會跳水死。」字體大大的放在其上,進一步加強視覺震撼。

此書開首的 16 頁,我嘗試仿效電影語言,編寫「視覺歷程」(Sequence of Pages),訴說老舍臨死前的情景。一打開書,讀者看到的是北京太平湖平靜的湖面,寫上一句 「如今,太平湖連同老舍的生命 ,永遠消失了。」及後的 3 個對版,展示老舍當時慢慢把眼睛閉上的過程。在臨斷氣前,我企圖幻想老舍會把記憶的碎片一一拾起、回味:由出生、成長、結婚生子、抱孫、與文壇朋友交往、到與毛澤東握手、再到紅衞兵在孔廟前火燒戲服等等,最後,臨終的一刻,獨自一人凝望遠方。之後的對版灑上一片血紅,他真的離開人世了。他死後,我們正式進入有血有淚的文字訪談。

書籍設計的六維思考

這書的結構簡明,分為 3 個部分,首章是訪問老舍的家人、夫人胡絜青與兒子舒乙;第二章訪問的是當年的受害者、見證人、甚至加害者;第三章則訪問了距離核心遠一點的人,包括報館記者、當年打撈老舍屍體的人等。內文版式設計雖仍以灰、黑作主調,但結構與柵格系統(Grid System)清晰有序,豎排右翻,務求讓讀者舒適地讀完洋洋十數萬字。

除了封面與內文版式,書口(編:即書本側面掀頁的位置)也能設計,我分別放上兩張老舍的相片;將書口向左攤平時會出現「寫作圖」,而向右攤平時則出現「抽煙圖」。一個切口,兩幅圖像,互相連繫說故事。老舍曾跟妻子說:「凡是你看我坐在那裏抽煙,你別跟我搭話,我不是跟你鬧彆拗,是我正在想小說呢。」由此可見,他要先抽煙,找靈感,然後寫作。因此,書口兩圖表達了他寫作的過程。

封面、封底、左右書邊,四面皆出現老舍像,當讀者閱讀此書之際,就不斷似有還無的看見老舍的虛幻影像,能讓他們更投入、更印象深刻,亦更能感受其傷痛。

美國書籍藝術家 Keith A. Smith 曾說:「 Whereas a book is three dimensional. It has volume (space), it is a volume (object), and some books emit volume (sound). 」他以視覺「空間」、三維六面的「物體」、翻書產生的「聲音」解釋書籍設計不止於平面,而是能誘導多重感官的立體設計。只要我們用心探索書的 身體與閱讀的行為,書籍設計就能深化閱讀體驗。


Tel. 26320000 | Fax: 26320288 | editors@breakthrough.org.hk

© 2024 Breakazin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