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艷奪目的紅配上大字印着「NEWS FEEDING」的杯麵,《速食新聞》的封面確實刺激眼球。今期與上一期《那一天我們會老》的清新風格雖然截然不同,但原來出自同一位攝影師的手。「這種風格是很靜的。」Tommy指着《那一天我們會老》的封面說,「而這種則是很嘈。」他轉而指向《速食新聞》的封面。
安靜與嘈吵,都反映他對世界的感受。事實上 Tommy 從來不是愛嘈吵的人。當上全職攝影師 3 年,他擅拍Street snap與大自然,作品色調清淡,讓人感到舒適、寧靜。他尤其喜愛拍攝樹木:「不知為何,我特別喜歡樹的形態;不論是枯萎的、斷開的,還是樹的年輪、紋理,在我眼中都很淒美。」他常希望的,是能透過作品告訴世界:「太嘈了,靜一點好嗎?」
如果讀者記得,在《那一天我們會老》中,Tommy首次替Breakazine!操刀拍攝,封面和序言正都是在樹林取景。
但是《速》這一期的拍攝要求,卻是呈現急速的資訊節奏,相片要色調鮮艷,影像必須嘩眾,似乎與Tommy過往「靜」的風格大相徑庭。「其實自己一直都很想嘗試別種風格,正好這一期的主題是新聞,而『嘈』的確是對於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種很精確的形容,所以即管試試,反其道而行。」在呈現「嘈」的背後,原是對安靜的嚮往。
躁動影像的背後
《速食新聞》的設計意念,參考了知名雜誌《Toilet Paper》的普普藝術風。普普藝術(pop art)又名通俗藝術,自50年代開始興起,是一個探討大眾文化的藝術運動。當時一些藝術家喜用流行、大眾化的商品為主角,進行二次創作,形成詼諧、怪趣的風格,用來反抗威權文化和傳統高雅藝術,也是對消費文化的嘲諷。《速食新聞》的封面和內頁分別用了杯麵、花生和薯片當主角,配搭以鮮艷的紅、綠、藍為單色背景;簡單有力的影像,非常「入腦」。
「最搶眼的是那座花生山,除了帶出人們『食花生』看好戲的意味外,加上『LIKE』這個字牌,令人聯想起荷里活山,暗示媒體操作模式仿似荷里活的製片工業,是一個只針對大眾娛樂的流水式作業;而拿薯片這個動作,是比喻人們一窩蜂地鬥快搶新聞。」Tommy還特別提到封面上充滿血絲的眼球,原來不過是同事隨手帶來的彈彈球玩具,卻又發現和整體概念出奇地合拍。「像是看新聞看到要死了的感覺,哈。」
這幾張用來表達「速食」的相片,拍攝過程卻一點也不快速。Tommy說:「最花時間的是道具的部分。像是薯片上的字,便是用牙籤和茄汁,一點一點的弄上去。」而且,整個拍攝過程中有無數臨時改動,基本上就是邊拍邊「度橋」。「本來是要把花生塗上藍色,以仿效臉書上的大量『讚好』,拍了出來後卻發現效果不如想像般有氣勢,於是要重新再來。」
從暴戾中展現溫柔
越過 Tommy 那些喧嘩浮躁的影像,《速食新聞》藏著深入細緻的內容,用慢媒體的沉着,去梳理紛亂陳雜的世代。原來這也是 Tommy 生活的經歷寫照。
「之前我是讀IT出身的,畢業後在IT公司打了6、7年工。雖然生活安穩,卻令我感到厭倦和侷促。碰巧那時大家都說2012年會是世界末日,我便想,反正人生只有一趟,何不全力為自己喜歡的事拼一回呢?」
「那年,我從新聞中看見馬屎埔村被強行收地,無力感頗重,一直在想自己究竟可以做些什麼。」於是,他決定擺脫那時的生活方式,辭掉工作,拿着攝影機走進馬屎埔村,用紀錄片形式記下農夫的生活和大自然的變化,一拍便是3年。堅持拍攝,除了因為自己早在那片土地上種下了情,更是希望向大眾還原農村的美,以對抗媒體碎片式的報導。
「其實裏面還有人居住,有人種植,好靚。當見到那麼多『原來係咁』的時候,就會明白為什麼要保護這片土地。」他相信沈澱、疏理,緩進的創作,能讓人看到事件的全貌,有助凝聚更強大的力量。我想,這跟慢媒體,原是同一道理。
text/ 實習生 Valerie photo/由Tommyfortw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