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純樸的感動 -專訪版畫師胡詠樺
- 實習生 Amy@Breakazine!
- May 16, 2016
- 4 min read
Updated: Jan 19, 2022

圖畫就是通往他人的眼晴的門,像是說「與其要我告訴你,不如你來感受我的世界吧。」《那一天我們會老》入面卻有幾扇「門」比較特別──線條簡單而深刻、色彩欠奉卻帶出獨有的沉靜氛圍。那是版畫師胡詠樺的創作,也是Breakazine!首次以版畫用在版面及訪問的設計之上。

胡詠樺念設計出身,在一年前左右她轉為自由的設計工作者,因此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畫畫。她在大學時期初次學習版畫,加上因工作需要亦有持續創作,後來更報讀了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所舉辦的版畫專修班。版畫,已早早刻在她的創作路途上。
一場沉澱和一份驚喜
版畫跟一般繪畫最不同的地方,當在於其載體(印版)及使用的器材(雕刻刀)。版畫有幾種印版物料,例如絲網、木塊或金屬,它們各有不同的視覺效果,例如木版會明顯看到刀法痕跡,感覺亦較粗野;而金屬版因會經過蝕酸的過程(利用酸劑流過金屬版上腐蝕掉創作者想移除的部位),成品與本身設計可能有顯著的分別,但可以呈現細緻線條。詠樺說,她喜用金屬版創作:「我創作會較着重線條的呈現,同時希望有較大驚喜。」

「版畫帶給我的滿足感,有點難以形容──版畫的特性跟自己的性格有點像,要有條理和計劃,工序繁複而且環環緊扣,要很專注去做,這會令我留意到平時忽略了的細節。」但從意念構思、造版到最後印上畫紙,需時一、兩個星期,如此耗費心力──她老師甚至形容為有點「自虐」──當最後一刻成品出來時,卻往往不符她的預想。「本來我的性格不會接受有瑕疪,但版畫叫我學會接受意外而生的效果。」
創作版畫的沉澱和驚喜,也幫助了詠樺的自我整理和反省。創作對於她來說,是一件私人的事,她很少考慮作品需要表達怎樣的訊息,只是純粹地將平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片段紀錄下來。「有時我被某些詞語吸引,因而浮現不同的畫面和想像,例如當我看到『迷思』兩字,就畫下了很多人很集體沉迷做同一件事的場面。之所以會畫出這些畫面,我想正正就是因為在日常不會出現。例如我最近很喜歡很多人爬過圍欄的畫面,其實代表着自由地行動,而平時人都是規規矩矩的走着。」事後重看自己的作品,她發現自己原來透過創作,把深藏的感受轉化、釋放了。

刻畫老人生活的觸動
「Breakazine! 給我的邀請,是新的嘗試。今次有明確的主題和訊息,而且主題是我平時很少涉及的社會民生議題。」替3篇有關老去的訪問畫插圖,對她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用自己的畫表達出受訪者的內心世界。「一開始聽到主題是有關老人和退休保障的議題,我自己都有點緊張,因為我平時很少接觸老人家,擔心自己不懂如何發揮,或者要一段時間才能夠了解議題。我在做資料搜集時沒有收集很多資訊,只參考了老人家的照片、電影中老人家的形象。後來收到訪問稿後,我就當作故事閱讀,感受他們想帶出的訊息。」
由於創作時間緊迫,只有短短一星期,比平時少接近一半。面對嚴崚的時間限制,她在製作上亦有所調整。「我會側重在如何能夠表達想要的畫面,以及考慮應該運用怎樣的技法和工具能夠令作品在短時間完成。」她補充,「平時造金屬版時有一種技法需要蝕酸,而這次則直接在版上造圖、上墨和過機,省略了蝕酸的部份。」

初看插圖,未必知道3幅圖之間的關聯,但若果連帶訪問一併看的話,便會感受到版畫師在處理題材時的心思。
詠樺說,3幅畫皆是從受訪者的視角,呈現他們各自的追求和想像。例如在郭矢賢的訪問中,他簡單直截道出政府應「念及老百姓生活」,推行全民退保。而老百姓的生活又理應如何?只見在引言旁邊的插圖中,4位長者樂得開懷,共聚一堂。而在另一篇梁惠珍婆婆的訪問,則見在公園裡有一椅一手杖,卻空無一人。「我在訪問中最為深刻是梁婆婆說她的夢想是每星期可以去公園逛一小時。一開始的原稿我是有畫上婆婆的身影,但後來發現用椅子和手杖已經可以表達到婆婆在大自然舒服的感覺。」對於83歲的婆婆而言,自由,就只是悠然地感受公園的鳥語花香,彷彿無我。

「這個創作過程,我對老人家有更多了解,而能夠透過版畫展現他們想要表達的訊息,其實我自己亦很感動。他們的夢想和一般人無異,『老人家』這個身分,只是他們其中一個面向。」不論你是甚麼人甚麼年紀,她說,面對的亦是同一命題-大家生活在香港想做甚麼?只是,老去的身體有很多限制。
創作版畫的過程,彷彿在繁雜的亂像之中沉澱出最純粹的輪廓;或許,了解社會議題,亦要在疏離無趣的資訊中,找到純樸共有的人性。《那一天我們會老》嘗試以版畫配以文字,展現老人議題更軟性的角度。在政策爭議、數據紛陳的當下,我們很需要用細讀人的故事,去感受背後的人文關懷。 text/ Amy
photo/ 追 (雕刻過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更多精彩內容:
Breakazine! 043 《那一天我們會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