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重訪:「生活書院」Eno Yim

無論你的生存空間變成怎樣,你都需要覺察自己的內在需求

text / 桀

photo / andy wong



在2014年,《一小步》曾到訪位於大埔半山的「生活書院」,當時他們仍是營運之初,目的是希望提供一個空間,讓參加他們活動的朋友能重新學習生活。當年的受訪者之一嚴慧英(Eno)說過,在講社會責任之前,其實更需做好日常生活的細節,改變才會長遠。


事隔六年,社會又出現了更大變化,不知他們的理念有好好推廣出去嗎?



2014年,生活書院成立之初,Eno(左二)已認為要改變世界,先要由日常生活做起,學習選擇善良。


問:生活書院已運作了六年,覺得有達到當初成立時的目標嗎?


其實我們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目標要達成,只是想善用這片空間找出貼近人性的理想生活。現代社會是反人性的,就以教育為例,現在的制度是培訓符合社會勞動需要的階層,還是教育一個「人」?我們是希望大家反思這方面的問題,多於推廣一種很chill、很文青的生活形態。


我們也沒有偉大到覺得要去直接改變社會,始終來參與活動的人都是屬於小眾的,但只要能為來過的人帶來改變就已經很好了。例如有參加者會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做垃圾分類,後來轉工又在新的地方再做過,也是一種擴散的影響。


所以與其說是目標,不如說是不同人在這裡作出不同嘗試,也在這過程中愈來愈清楚大家想實踐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問:這些年來,你發現「生活」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我想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吧,這是人的內在需要來的,也是我們多年來想捉緊的價值。過去一年我們尤其看到這種需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日常衡突是比以往更易爆發和劇烈,所以對人性的尊重,以及互相包容就更加重要。


所以我們過去的活動也有提供過平台讓不同參加者,例如長者和年青人之間的分享和交流。我們也是看到各方都有分享的需求才會衍生這類活動。最終他們未必完全接受對方意見,但會聆聽到原來是有人和自己不同的,也明白自己沒有權力去阻止對方。他們一般都不會拒絕聆聽,只是一直沒有方法和平台。


要說什麼是生活的話,就是不然無論你的生存空間或社會狀況變成怎樣,你都是有生活的,所以更需要覺察這些內在需求。



問:這六年的實驗,有什麼發展是意料之外的呢?


可能是我們本來都是做教育出身的,開始營運後,本來打算主力找教育界的朋友合作,例如會入學校做推廣,或是為老師提供工作坊。但後來也有社工界的朋友主動找我們,他們會很用心擴展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範疇,希望以不同方式幫助服務對象,例如曾有做復康的社工帶學員來我們的活動,他們很瞭解、關注學員的需要,讓我們覺得好感動。同時也為我們帶來更多連結,認識更多社會服務的可能性,這是我們意料之外的。


來到今年,生活書院即將遷出,原來的「彩虹梯」已重新上色,團體仍在另覓新址,惟初衷依然不變。


問:生活書院即將移師到其他地方,不知會有甚麼選擇?


由於現時的地方會重新辦學,因此生活書院需要另覓地方,目前只有書院的辦事處仍在運作。至於在物色新地方方面,主要都是想找和城市中心有點距離的空間,這樣才可抽離日常的生活軌跡。不少來過的朋友都覺得生活書院讓他們的身心都放鬆到,這裡較接近郊外的環境的確有很大影響。所以如果生活書院要找新的地方,我們也希望可以是一個能幫助大家向內在思考的空間。但我們暫時未有太大眉目(苦笑)。




過往的訪問文章傳送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