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取之山水的藝術


愛好手工創作的人,對「片藍造Indigo 11.50」不會陌生,也會認識其中的創辦人杜學知(Max)。在他大嶼山大浪灣村的工房,一片片藍染布料隨風飄揚,,飄逸脫俗。在工房旁邊,是從附近萬丈布集水區流下來的一河山水。這一條小河,,是片藍造的命脈。「古時的漂染所也是這樣,,建在河流旁邊,因為各個步驟,都會用 到水。」既用山水,冬季乾旱時,Max便讓工房歇冬,直至春天初雨, 才再開始製作。他說取之於山水,就不想過度揮霍,寧受限於雨量。

藍染第一步,是開染料。調製染料過程繁複,先將木藍(染色植物)的葉子浸水,加入石灰後攪拌,再抽走水分、曬乾,便成為藍泥。藍泥加入木灰調製的鹼水、石灰水、蔗糖、米酒,在塑膠染缸裏開出來,待染料的 pH值達11至12度,便大功告成。染料定期加入熱鹼水、藍泥、蔗糖及米酒,可用約一年半。之後讓它酸化至中性,便可用回作樹木的肥料,回歸自然。「山水有限,要物盡其用。」 Max說。「浸過木藍的水會呈藍色,不知就裏的,還以為它是污染的廢水;其實它含豐富的氮,有利植物生長,可以滋潤泥土。」

在染布前,還要先洗布,用沸水煮布去漿;染布時,把布料放在染缸反覆浸染,讓水漸漸滲透布的每個角落,再掛起來晾乾,和空氣接觸,便會氧化顯色。十多天後,染過的布料便會鈣化變黃,所以又要用水徹底沖洗。 這個時候,工房懸着滿滿的靛藍衣衫,以清水噴射,糅着多餘的染料,又在衣衫的邊緣流瀉,一地皆藍。

藍染除了把布染成藍色,還可以透過不同方法,變出無限可能性。逐步減少每次浸染的幅寬,即可染出漸變層次;而紮染則可以控制水在布內的滲透方向。先將布的一小部分攥緊,用針線縫起來,並把希望留白的部分捲在棍上,用膠帶封住,放進染缸,白布上便會泛起一圈圈藍色的波浪紋,讓人為之驚艷。

工房經常開設藍染體驗班,學員總是對想要染什麼花樣毫無頭緒。Max 說:「我會叫他們,給點想像,給點耐性。」他說的,正是一種關於水的想像,因為花紋取決於布的立體形態與染料的接觸。布料的厚度、有沒有先浸水、摺疊的方向、針步的疏密鬆緊,統統都會影響染液滲入布料的軌跡。「學員經常反問我們:你覺得怎樣才漂亮?你覺得這樣好不好?我會說,我也不知道啊,但你不要急,慢慢在腦海中組織一下,想要的效果應該怎樣創造?摺了、縫了,拿去浸,成品會是什麼模樣?給點時間,那個畫面會漸漸浮現的。」

手染作品可能色彩不均勻、件件深淺不一,極不「完美」;但亦因如此,每件衣物都帶着獨特的色差,帶着 「人的温度」。每染一件衣服,手在染液裏翻滾,兩隻手掌都泡成藍色,好像迎接初生嬰兒。這是專屬他們工房的温暖,從技藝看出他們的温柔。 text/happy meal photo/ karma lo_ATU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