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的故事
Breakazine 的故事(更新進行中)
People Walking

仲有路走?

我們的原點


2009年,334新學制出台,通識教育快將開鑼。Breakazine 盼能藉此跟青年人談社會,在學制常要求的「闡述正反意見」、「運用不同思考方法」以外,更加注重走入現場、打破社會迷思。我們的信念「Break and See」、正是盼望讀者勤於思辨,看到社會現實,持守美善價值。每兩個月,我們除了抓破頭顱尋找主題,亦每期訪問100名青年人,聽他們親身講述自己的想法,並以此為主題的重要建構部分。

青年讀者的聲音,確然幫助了編輯團隊的創作更加貼近青年人;但同一時間,我們也發現讀者需要對社會議題有更完整的認識(the whole picture),才能有更準確的回應。於是我們加強資料搜集,並以淺白的資訊圖像(infographic)呈現;更在不同角度尋找真實故事,探討改變社會的可行方式。我們將「Break and See」改為「Break see change」,相信現今已是香港人起動改變的最佳時機。

我們的成長


由創刊至今,Breakazine 跟香港人一樣,經歷社會翻天覆地的改變。編輯團隊按着當下的社會關注,和對未來的趨勢想像,將主題方向由最初的個人成長及通識題材等等,漸漸進化為關心民主政治、社會弱勢、土地公義、社區經濟甚至國際視野等方向,以「一題到尾」的方式,為讀者深入剖析議題,並愈加着重議題切入、資訊呈現、與人物故事的整合等等。Breakazine 的創作成果,不僅啟發香港的讀者,在華文社會中也得到認同,至今書誌於澳門、台灣、馬來西亞等地,均有發售。

我們關注的議題
我們關注的議題

Breakazine 的專題內容主要分為七個系列,而每一個系列,都是一趟探索旅程,由一個問題進到另一個問題,或說由一道門進到另一道門。每一道門都打開另一個世界。

民主政治系列
民主政治系列

這一系列,是因近年香港政局而催生的。《政治360》是我們的入門,也是啓蒙,當年唐唐一句「三碌Ling」,叫我們決意以政治漫畫來幽政治亂象一默;漸漸,這份嬉笑的心變得沉重,政治變化急遽,直接動搖了我們的價值。反國教運動之時,我們拒絕《謊言社會》;面對佔中運動,我們思考《踩界公民》;到了831人大落閘後,我們面臨《失語時代》;雨傘之後,我們尋求《平行時空》下,不同國家的民主運動何去何從。這條探索之路,還要繼續走下去。

香港故事系列
香港故事系列

香港故事,不是由哪幾位高官達人一錘定音的童話;而是屬於每一代香港人共同撰寫、決定的命運。

 

普選的落空、文化歷史的侵蝕、經濟至上的發展方式,回歸後的香港波濤洶湧。我們看見一代「顛覆分子」,為要重尋城市的根本(radical)價值,以行動叫香港人重新想像將來。但政治前景灰暗不明,卻同時讓不少人萌生移民他往的念頭,這城的第四次移民潮正蠢蠢欲動。及至831落閘,香港人發動了轟動世界的和平佔領。一連串的運動、抗爭、反思,為整個社會帶來深刻的變奏。《顛覆分子》、《移家》和《變奏-一年民間報告》,是這三個重要時刻的香港寫照,忠實地記錄這一代香港人的落泊與希望。​

土地正義系列
土地正義系列

生物要棲息地,人,也是連於土地。你剝削土地,視之為商品任意開發或買賣,最終傷害的是人類自己,但偏偏我們卻看不到土地這種連繫。這一個系列,說真的,吃力不討好。有讀者問,《非人生活》談飛鳥蟲魚,與我何干?也有人覺得《誰抽了海洋的水》跟陸上生活的我們,關係不大;談中港之間的《境界線》,有人就是抗拒思考中港關係;唯有《出賣我地》較受落,但我們要指出,「我地」是指我們的土地,也指孕育於大地的生命。正義,本來就是尊重每個生命。

自主生活系列
自主生活系列

「自主生活」,源自一個叩問:「我們上街遊行打個天下返來,但我們天天都吃美心。我們的生活出了什麼問題?」--《瘦田有人耕》受訪者周思中如此問,叫我們恍然明白,談農業不只是說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是問到生活的自主,歸根究柢,是要追問什麼是生活。所以,我們在《設計生活》反思資本主義;也探問食物的本質,親赴供港菜場看我們如何《種毒》。這系列,是一個回到生活本源的探索。

國際視野系列
國際視野系列

香港從不是孤島,我城的故事原來就交織在一個更大的故事當中。這個國際系列,正是想求借他國經驗,豐富自身,也在聆聽別人故事的時候,學習了解並責問自身在世界的角色。

 

在《殤痕》,我們走進柬埔寨和台灣,觸摸赤柬和228的傷痛,回頭再思香港人可以如何纏裹六四的傷口;在《雙城記》,我們踏入澳門,聆聽她在大國陰霾下的吶喊,思考雙城如何在後殖民年代互相借鏡借力;《逆行首爾》則遠赴韓國,了解鮮亮包裝下的潮流大國,找尋資本壟斷社會下的出路。愈做愈體會到,每國有本難唸的經,還好吾道不孤。有人並肩而行,就有走下去的力量。

社區經濟系列
社區經濟系列

當香港窮得只剩下地產和金融業;對於如何謀生,我們已經失去選擇,只能在汰弱留強、適者生存的法則下,廁身甲級寫字樓,為財團和商家賣命。

 

無人否認搵食艱難,但也許我們忘了,社會不該只有一種生存方式。在《搵食》中,會看到有人在霸權和壟斷下,仍堅持信念做為街坊服務——排檔、小販、街頭小店與專業社企,皆滿載一盤盤街坊生意的智慧、辛酸與堅持。《不事生產》則記錄一羣青年人,在工業式微的今天,選擇在工廈單位幹活;他們親手造家具、繪道具、灌唱片、搞藝術。人在糊口以外,還可用一雙手去生產,去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些都是政府不明白的另類經濟模式,也是不能量化的產值。

邊緣社羣系列
邊緣社群系列

站在邊緣的人,站在社會最敏感的位置,親身感受這個社會的荒謬與不公。

 

愈聆聽他們的故事,我們愈發現,這不只是好憐憫的實踐,而是行公義的必須,甚至是叫社會真正多元的機會。談少數族羣的《正色香港》,你看到的是他們豐富的文化,如何豐富了香港的歷史;《窮得只派錢》談的是我們只見數字不見人的扶貧政策;《那些老年》展現長者的活力,同時控訴社會只以金錢量度人的尊嚴;《黐線》在詰問,假如這個社會黐了線,什麼是正常。《貓狗不如》叫我們看見香港的社區動物的遭遇,當動物不是動物,我們相信,人也不是人。

其他專題
其他專題

從消費行為、身體、親密關係、死亡、旅行、休息等主題,強調個人生活如何被社會影響與塑造,也思考個人在社會的大環境之下,承受的掙扎與作出的回應。

過往媒體報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