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們的故事
在深度探討的背後,
是打破社會常態、創造可能的匠心。
折角的符號,提醒我們不甘於常態,
利用90天的慢媒空間,求問根本,
打造實驗求真的香港社會專題。

我們的原點,
是兼具觸感與視覺衝擊的紙本雜誌,
但不限於單一媒介。
展覽、營會、活動,
我們將書誌的發現,
轉化成可持續推動的方向,
將社會變革,提煉成溫柔而堅持的生活一小步。
3832_79628732002_169501_n.jpg
2009

「三三四」新高中學制開始,開展通識科
 

這一年,Breakazine 由機構免費刊物《Uplus》兌變而生,盼能藉此跟青年人深入淺出地談社會,在學制常要求的「闡述正反意見」、「運用不同思考方法」以外,更加注重走入現場、打破社會迷思。刊物信念「Break and See」、正是盼望讀者勤於思辨,看到社會現實,持守美善價值。每兩個月,除了尋找貼近青年人生活的主題,編輯亦每期訪問100名青年人,聽他們親身講述自己的想法,並以此為主題的重要結構部分,加上以淺白的資訊圖像(infographic)及不同角度尋找的真實故事,呈現探討改變社會的可行方式。

05.jpg
story8.jpg
2010

天星高鐵運動後,80後的社會運動倡議
 

2009/2010年的「保育天星皇后碼頭」及「反高鐵運動」,80後一代起來,高呼反思城市的發展思維,呼籲更公平公正的土地運用、資源分配,以及政治改革。Breakazine 由《窮得只派錢》(09/2011)開始討論貧窮問題,《瘦田有人耕》(11/2011)追訪社運過後從農業開始的社會改造想像。2012年年初,Breakazine出版《顛覆分子》,記錄認真地思考如何改變社會的一批行動者,並提出 Radical Reimagination for Rejuvanation(為重生的根本想像)的口號,而 tagline 也由 Break & See 增至 Break See Change,確信社會已到改變的轉角,並靠每個香港人起動。

16.jpg
17.jpg
Story9.jpg
2012

反國教運動,90後上到歷史舞台
 

2012年的「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運動中,社會被90後的真誠打動而支持,Breakazine 作記錄之餘,深入剖析社會的真正不滿,在於大人們謊言滿佈的虛偽社會。分析根本原因作為書誌的精神進一步確立,並延伸至社區動物(《貓狗不如》)、土地運用(《出賣我地》)、精神病康復者生活(《黐線》)及街坊經濟(《搵食》)等各個範疇。Breakazine 的書度由正方型改變為直身長度,在影像及設計上更顯得成熟。

22.jpg
cover027.jpg
4.jpg
2014

對香港影響深遠的雨傘運動

 

2014 年 9 月 28 日,警方 84 枚催淚彈,觸發了 79 天的雨傘運動。傘運不只是一政治訴求運動,更是深刻改變社會運動、民間組織,以至一代青年人想法與生命軌跡的大型民間集體行動。Breakazine 特別於討論文字的《失語時代.文字沉默革命》一期附加別冊《遍地開遮》,記錄當時參與者的想法,又於2015年年頭出版《變奏—一年民間報告》,廣集民間記錄者所記下多變的2014年,並舉行相片展覽。2015年,民主運動苦無出路,民間疲憊不堪,書誌開始收集國際的社會改造經驗,出版《平行時空》、《逆行首爾》等,為香港尋找出路。

034_cover_front.jpg
1N2A2186_CMYK.jpg
2016

感受社會情緒,做貼地的深度議題倡議

面對雨傘運動之後的民困愁城,書誌出版了《愁爆公民》探討傘後的民眾情緒,《安息指南》《唞氣》等回應城市的勞累、疲倦與不安,提出「留白」與「休整」為社會當下所需要的回應。《唞氣》出版時是希望回應當時發生的多宗青年人自殺事件,希望社會看到、接納人的情緒,也透過文字,讓讀者明白情緒不應只歸因為個人問題,更有深刻的社會性。除此以外,亦與不同團體及機構合作,深化議題討論,包括與輔導教師協會合作的《未來工作想像指南》與及 Trial and Error Lab 的《仆直》,均深受讀者喜愛。

Breakazine_42_cover.jpg
047 cover .jpg
breakazine_051_photos-15.jpg
2017

改為季刊,叩問如何改寫社會的根本規則

於《仆直》出版之後,書誌經過半年的休整,改為季刊,並於2017年1月出版改革號的《game is not over》,希望呈現社會的深層次規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形成發展困局,並強調改變固有的game rules,才能使社會更健康地走下去。在書誌以外,團隊並以固定的讀者活動如讀書會、講座、Human Library,將議題推進。

breakazine_051_cover_mockup-01.jpg
Breakazine 052 cover.jpg
Our features
民主政治系列

這一系列,是因近年香港政局而催生的。《政治360》是我們的入門,也是啓蒙,當年唐唐一句「三碌Ling」,叫我們決意以政治漫畫來幽政治亂象一默;漸漸,這份嬉笑的心變得沉重,政治變化急遽,直接動搖了我們的價值。831人大落閘後,我們面臨《失語時代》;雨傘之後,我們訪問《愁爆公民》,寫我城脆弱的心情;在《不如我哋重頭嚟過?》中,我們重頭學說話、聆聽與行動;更於轉季刊後在死局中重設問題,證明《game is not over》。這條探索之路,還要繼續走下去。

香港故事系列

香港人的故事,豐富而多面,我們嘗試從不同角度探究我城種種面向。

 

我們每天都置身一場被餵飼的媒體盛宴,每天吃著《速食新聞》;TSA 的爭議,讓我們反思整個城市是否都在《全民扮學》;為了捍衛我們最珍視的法治社會,《七宗罪》以7個最為人熱議的法治爭議為綱,呈現出香港法治的理想與現實;在《變奏》中,一班民間記錄者選擇用自己的鏡頭,記下他們眼中 2014年 屬於香港人的時刻和片段。

個人成長系列

要做生涯規劃,先要檢視自身,理解時局,才能在難以掌控的趨勢中守住初心。

回歸初心,你最想找一份怎樣的工作?《未來工作想像指南》中,我們反思:「問心,你今日為咩而WORK?」搵食艱難、返工受氣、周身痠痛,身處危險職場,我們發起《職場臥底行動》,我以四個臥底的尋「人」實驗,敘述打工仔的求生故事。

社會,只喜歡聽成功的故事,但我們偏偏遊走藝術、哲學、科學、政治、商業等領域,發掘香港的《仆直》啓示。當大家都壓下情緒,呑下眼淚,我們正視窒息之苦,檢視情緒的操作,了解焦慮之源,學習情緒的語言,尋找《唞氣》之路。

國際視野系列

香港從不是孤島,我城的故事原來就交織在一個更大的故事當中。這個國際系列,正是想求借他國經驗,豐富自身,也在聆聽別人故事的時候,學習了解並責問自身在世界的角色。

 

《殤痕》,我們走進柬埔寨和台灣,觸摸赤柬和228的傷痛,回頭再思香港人可以如何纏裹六四的傷口;在《雙城記》,我們踏入澳門,聆聽她在大國陰霾下的吶喊,思考雙城如何在後殖民年代互相借鏡借力;《平行時空》邀請埃及、俄羅斯、馬來西亞和美國的抗爭者為香港寫了4封信,分享他們爭取民主的歷程想法;《逆行首爾》則遠赴韓國,了解鮮亮包裝下的潮流大國,找尋資本壟斷社會下的出路。愈做愈體會到,每國有本難唸的經,還好吾道不孤。有人並肩而行,就有走下去的力量。

城市發展系列

2005年的利東街、2006年的天星皇后、2009/10年的反高鐵……以香港為家的青年人不斷尋問,經濟是否這城市發展的唯一標準,空間是否必然為財團與政治服務,我們的發展觀,能否包括更多歷史記憶、文化生活、自然環境。《出賣我地》叩問土地本屬於誰、《境界線》提出中港之間應該設有怎樣的界線,彼此擔當甚麼自主角色而非吞併與控制的關係?《睇路》則從城市的道路系統反思發展模式。機動的通勤是否必然?「大白象」是否進步的標誌?單車及步行等自主通勤方式,為何成為西方最新的發展潮流?從「行」到「住」,香港人深受巨大的住屋壓力,究竟在排公屋、買私樓、炒物業的路以外,我們還有什麼住屋的出路?《假如這樣住就好了!?》是認真的尋索。